人物简介:吕晓伟,体育教育专业硕士,都江堰校区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教师,主要承担健美操、游泳等课程教学,参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材《大学体育》(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副主编);主研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课题,发表《Technical Structure Factors of the Teams in the 2018 Russia World Cup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Research on the Different Mood Stat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Physical Exercise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等多篇高水平论文;曾获全国微课大赛四川省分赛文科三等奖、校教学质量奖一等奖两次、院级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等赛事斩获特等奖、一等奖,多次获评优秀教练员、优秀裁判员。

创新课程设计,守护学生身心
在教学工作中,吕晓伟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坚守“无教学事故、高质量授课”的底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致力于让学生感受体育魅力、激发运动内驱力。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她精心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女生设计差异化体育课程,规避传统素质训练的单一枯燥,课后有学生反馈“课程体验与以往不同,虽累但课后神清气爽”;在游泳课上,她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面对因初次下水而紧张发抖、呼吸困难的学生,始终陪伴左右、牵手安抚,用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勇敢尝试,切实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融入教学细节。
作为健美操课程主讲教师,吕晓伟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针对因体型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她主动鼓励其到前排领舞,帮助学生发掘自身协调性与灵活性优势,逐步建立自信与担当。学生在结课后反馈,通过健美操学习不仅实现身心健康提升,更重拾自信,深刻体会到“自信最美”的内涵,这正是她“尊重差异、包容个性”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
深耕班主任工作,点亮学生成长路
吕晓伟老师兼任班主任时,坚持“细致入微、全程陪伴”的工作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心理状况,尤其关注“问题学生”与迷茫学子,以“引路人”的角色助力学生规划大学生涯。她深知,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初入校园时既充满激情又面临困惑,因此她格外重视新生引导,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目标、避免“躺平”,用实际行动守护学生的四年青春。
多年来,她的用心陪伴收获了学生的长久感念——毕业多年的学生仍会在教师节送上“又到教师节,祝晓伟老师节日快乐呀!”的祝福。这份“在校时悉心关怀、毕业后持续惦念”的师生情谊,正是她班主任工作成效的最佳见证,也彰显了她“以真心换真心”的育人温度。
立足教学实践,扎根体育教学
吕晓伟老师始终秉持“教学促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科研方向,以科研成果为体育教学提质增效。在科研工作中,她聚焦体育社科领域与技术融合创新:主研的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深入探索体育与学生发展的关联,为课程设计的精准化提供理论支撑;发表的EI论文将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体育赛事分析,为赛事指导注入科学思维,助力学生在省级以上比赛中突破佳绩;多篇国际会议论文围绕“不同时段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健美操与瑜伽组合课程对女大学生的身心作用”等议题展开,其研究结论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优化,让教学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 此外,她以副主编身份参编的《大学体育》教材,将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融入其中,涵盖分阶段游泳教学、阶梯式健美操自信培养等实用内容,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指南,推动优质教学经验的行业共享。
实践促真知,奉献显担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吕晓伟老师始终坚守的职业准则。她深知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始终怀揣奉献之心,将“用热情做好教学、用真心关爱学生、用努力提升能力”作为工作目标。在带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时,她常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带孩子们出去看看”,不仅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更助力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面对每一位学生,她坚持“永不放弃”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认可学生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中收获成长与价值。
漫漫教育路,吕晓伟老师以扎实的教学功底、深厚的育人情怀、丰硕的科研成果,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她将继续在体育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以更优质的教学、更用心的陪伴,助力更多学生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在成长中收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