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谢颖:借创新之笔,绘就 “教英语、传文化” 的教学图景

2025-10-13 贾小多/文 刘诚/审 点击:[]

人物简介:谢颖,语言学硕士,都江堰校区基础教学部英语教学部副主任,长期承担《大学英语》《研究生公共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说》等课程教学,主研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多终端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在线建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篇,以扎实专业功底扎根外语教学本质,用创新实践巧解课堂难题,在“教英语、传文化、育新人”的征途上步履不停、笃行不怠。

破“背”之困,以“用”为纲

“让英语成为‘用’的工具,而非‘背’的负担”,这是谢颖扎根课堂的核心主张,她跳出“单词堆砌+语法背诵”的传统桎梏,让英语学习回归“交流与文化”的本源。为让“用英语”落地,她坚持举办“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用外语讲都江堰故事”短视频大赛:从“李冰治水”的典故脚本撰写,到“都江堰四季风光”的英文配音,学生需全程用英语传递本土文化。学生从“开口就紧张”的状态,逐渐能流畅讲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据毕业多年的学生反馈,当年课堂上学的跨文化表达技巧,成了职场中与外籍同事协作的“关键助力”。

文化为“锚”,协作赋能

针对学生兴趣低迷、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痛点,谢颖始终牢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真谛。她以文化锚点为引导,以小组协作为纽带,成功打破课堂单向灌输的沉闷模式,将其转化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趣味探索之旅。她最擅长将语法知识点与文化场景绑定:让学生用句式描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抽象的语法在熟悉的文化载体中变得鲜活;她还推行“连环画+英文讲解”的小组任务:学生分组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图画,再用英语阐述画面背后的含义,在互动中,英语输出从被动要求变成主动分享。这种教学方式,恰如杜甫笔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化解了学生对英语的畏惧,点燃了学习热情。

借器增效,不失本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中,谢颖主动将线上工具、AI融入教学,但始终坚守“技术服务教学,而非替代教学”的原则。采访中她举例,在“用外语讲中国故事”活动中,线上协作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学生即使不在同一教室,也能实时修改脚本、分享“都江堰灌溉原理”的英文资料,无需扎堆熬夜即可完成团队任务;AI则成为“精准辅导者”——当学生误将“灌溉原理”直译为“water ingrule”时,AI即时提示更专业的”irrigation principle”;当学生读“李冰”发音生硬时,AI标出发音难点,帮其调整为自然语调,让故事讲述更地道。

但技术也会有“短板”,部分学生过度依赖AI导致“中国传统节日”脚本同质化。对此,谢颖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灵活应对:为网络不便的学生设计“跨时段分工”,让他们可错峰查资料、写脚本;组织线下讨论课,引导学生删掉机器翻译的生硬表达,加入“家乡端午的龙舟习俗”“都江堰的秋日波光”等个人观察保留下学生的创作个性。

三力驱动,守好初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支撑谢颖在教学路上不断突破的,是三股交织的力量。其一,是学生反馈的“价值感”:看到学生从“怕说英语”到主动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从“应付考试”到真正爱上英语,这份认可让她坚定了“给学生更好的课堂”的目标;其二,是团队互助的“推动力”:部门教研时,同事间互补支持——有人擅长语法逻辑梳理,有人精通文化融入设计,在交流中她快速吸收养分,完善教学思路;其三,是“终身成长”的“内驱力”:从反复打磨课件细节,到主动参与教学竞赛,再到深耕教学研究,即便已积累多年经验,她仍认真优化每一堂课。

这份初心,最终化作对学生的悉心培育。她让英语教学不仅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更教会他们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跨文化交流中传递自信与温度。

办公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    邮编 611830
联系方式: 028-87144791
版权所有: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基础教学部

书记、主任信箱

学校首页

教务处

科技管理处

人事处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